r>
茶几上放着一块怀表,表盘上有宝玑的标志。
中昌号的东家黄书朗对面的男子三十出头,白净的脸庞两撇八字胡,眼睛却特别明亮,嘴角总是挂着一抹笑容,让人亲近。
这人是《新津门报》的社长刘髯公。
“黄老板,这块表当一百块就够了!”
“一百块够干嘛的,两百块吧!”
刘髯公个子不高,声音洪亮,“黄老板,听闻您是打山西过来的,果然是好一本生意经啊!”
黄书朗打了一个哈哈:“哪里哪里,您髯公兄这是没从商,不然哪有咱们的饭吃!”
两人相视一笑。
刘髯公是个妙人,他不蓄须,却号“髯公”。
这会儿的《新津门报》是华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报,刘髯公为人西海仗义疏财,看着他挺气派,其实没什么钱,是个空壳。
他一到手头不便的时候,就踅摸一件东西送到当铺,得一笔钱把事儿办了,到该赎当的时候了,他却不带钱来赎当,而是再拿一件东西过来典当,不但了了旧债,还能落下钱。
他管这个叫“当抵当”。
当铺也乐意啊,知道他一准来赎,到后来明明值一块钱的东西,当铺乐意给两块钱。
当票开得高,利钱也高啊!
谈妥了生意,黄书朗这时眼皮一抬,扫了身后的顺子一眼。
顺子上前给两人续上水,轻声道:“东家,是杨家二爷来了。”
黄书朗“嗯”了一声,沉吟了一下,“你去跟白朝奉支应一声,我呆会儿再来。”
顺子下楼,黄书朗用茶盖儿撇了撇浮沫,轻轻喝了一口,摇摇头,“杨家,可惜了的啊!”
刘髯公也摇摇头,“何止是杨家呢?”
他数起手指:“不管是有着几十条海船的“天成号”韩家,垄断盐运的“黄三大王”黄家,放印子钱的“麻袋王”王家,还是官势显赫的“益照临”张家,财力雄厚的“千万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