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模样伶俐的伙计迎面过来,给杨华作了个揖:“二爷吉祥,有日子没见了,给您请安!”
杨华点点头,往里走:“顺子你也越发精神了。”
顺子躬身在前头引路,越过柜台,是中昌当的客堂,“东家在楼上会客,您先喝茶稍候,我去知会他一声。”
顺子招呼杨华坐下,麻溜地给他上了一杯茶水之后上楼。
杨华搁下包袱,顾盼着有些熟悉的布置,闻着茶杯中的茶香,呵呵一笑。
茶是高碎。
所谓的高碎,就是筛茶时筛剩下的碎末儿,本来是弃之无用的东西,但穷人买不起好茶,又偏爱喝茶,所以茶叶店将其包起来出售,还美其名曰“高级茶叶末”。
这也算是悉心地顾及到穷人的“面子”。
现在,杨家的二爷,也沦落到了需要被顾及穷人面子的境地了。
老杨家原籍陕西,迁居津门后从事银匠,早年间开设了长源号银楼,故称“长源杨家”。
满清咸丰年间,杨家取得邯郸、武安、涉县、磁县等西县的盐引,从此发家,跻身“津门八大家”之列。
杨家生发之后,开设起了粮栈和木行许多商号,投入最多的是典当行。
最鼎盛的时候,杨家在津门及外地开设当铺30余号,成为典当行业的扛把子。
不说这家中昌号,这老城厢的六家当号,当年就有三家是他“长源杨家”的产业。
可惜的是,庚子年间一遭,民国元年一遭,十来年间,杨家当铺两次被洗劫,杨家元气大伤,尤其是满清逊位以后,盐务引岸撤销,杨家急剧没落。
不过,杨家行事厚道,眼瞅着境况不好,就将名下的商号半卖半送的给了一些老人,安排好了他们的生计。
这中昌号的东家黄书朗,原来是杨家的老人,跟着杨家十好几年,在这从伙计干到朝奉,就得了这家中昌号。
***楼上。
室内如春,两人对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