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所谓听其言观其行,周归尘琢磨出了几分道理,大笑道我周家得一麒麟儿也。
虽未到进学的年纪,老爷子开始有意识的教给周怀瑾一些道理,偶尔兴致所至也讲上一些当年游历的故事。
周怀瑾最爱听这个,总是缠着老爷子讲个不停,老爷子有时累了找出几本画本,周怀瑾倒也是能坐住凳子,一看便是好半晌。
正经的书本却是看不大进去,别说是那西书五经,就是三字经、百家姓背来背去也就是前几句,后面便开始自由发挥。
苟不教一会儿就变成了狗不叫,教之道顺着就成了叫知道,凡此种种,诸如此类。
老爷子本以为家里出了个读书种子,甚至动了心思要为周怀瑾铺个路,一盆凉水泼下来,又熄了心思。
老爷子却也是没发现,这周怀瑾虽然背书一团浆糊,读书确实不错。
一般的小孩靠着用功努力,一字不差的背下了书,书里讲的什么却是一问三不知。
当然也无人奢求孩子能读懂书中的意思,虽是蒙学课本,毕竟也是圣贤所著,用典繁杂,微言大义,将为人处世的道理藏于其间,就算是老夫子也没有几个人敢说完全通晓。
不过蒙学就是蒙学,也无人这般去教,不过是读一读,背一背,挑两段讲一讲就过去了。
孩子背得好便是学得好,又有谁会考虑到孩子是否理解,甚至能够照着道理去做事呢。
仔细想想周怀瑾升堂判木棍和取信于槐树两件事,小小孩子心中便存了忠义和立信,而且真正付诸实践。
这样看来,周家果真出了个麒麟儿,只不过自古伯乐难寻,相马之术己是极难,相人之术自是不必再提。
周归尘犯了经验主义错误,这不打紧,毕竟是人都会犯错,早早放弃了麒麟儿养成计划。
没了督促,周怀瑾读书全凭喜好,西书五经也读一些,还是那不求甚解的样子,背是不可能背的,听起故事来倒是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