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以滋养身体,陶冶性情。
地灵则人杰,此理自古而然。
适中之道,乃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力求至善至美之境。
《管氏地理指蒙》论穴之道:“欲其高而不危,欲其低而不没,欲其显而不彰,欲其静而不幽,欲其奇而不怪,欲其巧而不劣。”
适中之风水原则,先秦时期便己萌芽。
《论语》所倡之中庸之道,即是无过无不及,择最佳方位以合正道。
《吕氏春秋·重己》亦云:“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
阴阳平衡,方为适中。
风水之理,主张山脉、水流、朝向皆需向穴地协调,房屋大小亦需相宜。
房大人少,则人气不聚;房小人多,则拥挤不堪;房小门大,则财气外泄;房大门小,则闭塞不通。
清人吴才鼎于《阳宅撮要》中指出:“凡阳宅须地基方正,间架整齐,东盈西缩,定损丁财。”
此言诚为至理。
适中之另一层含义,乃居中而立。
中国历代都城,为何不选广州、上海、昆明、哈尔滨等地?
皆因地理位置过于偏远。
《太平御览》有载:“王者命创始建国,立都必居中土,以控天下之和,据阴阳之正,均统西方,以制万国。”
洛阳之所以能成为九朝古都,皆因其位居天下之中。
级差地租之价,亦是根据居中程度而定。
银行、商场等商业场所,亦需在闹市中心方能获得最大效益。
适中之原则,还需突出中心,布局整齐,附加设施紧紧围绕轴心。
在典型的风水景观中,皆有一条中轴线,此线与地球经线平行,向南延伸。
中轴线北端,最好有横行之山脉,形成丁字型组合;南端则宜有宽敞之河流。
明清时期之帝陵、清代之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