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牧野拿着这份方案,再次走进了市委大院。
这一次,审批的效率,高得出奇。
在纪国纲的亲自过问和推动下,工业局的马保三局长,更是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
原本需要层层上报,等上几个月都不一定有回音的复杂流程。
这一次,被压缩到了极致。
市里,特事特办。
仅仅又过了两天。
一份盖着海阳市工业局和红旗配件厂两个鲜红大印的公告,赫然出现在了市报最显眼的位置。
同时,在红旗厂的大门口,公告栏上,也贴出了同样内容的红头文件。
《关于同意海阳市红旗配件厂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的批复暨改革试点公告》
公告的标题,黑体加粗,像一块巨石,投入了海阳市平静的工业池塘。
公告详细说明了此次改革的背景,目的,以及具体的股权认购方式。
将红旗厂现有净资产评估为八百万元,其中的四百万股划为国家股,四百万股为徐河源、徐牧野个人出资。
另增发两百万股,每股一元,面向本厂职工进行公开募集。
多购多得,自愿参与。
公告一出。
整个海阳市的工业系统,彻底沸腾了。
无数国营厂的厂长和工人们,拿着报纸,反复地看着那篇公告,脸上的表情,是震惊,是疑惑,是难以置信。
股份制?
红旗厂那个半死不活的烂摊子,居然成了全市第一个吃螃蟹的?
而且还是市委亲自点头,工业局全力支持的试点?
无数羡慕,嫉妒,夹杂着一丝不甘的目光,瞬间聚焦到了红旗厂,聚焦到了那个叫徐牧野的年轻人身上。
他们想不通。
这个年轻人,到底是有什么样的通天手腕,才能办成这样一件,在他们看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正在海阳市的上空,悄然酝酿。
而风暴的中心,红旗厂,正准备迎接一场,脱胎换骨的洗礼。
公告栏前,人头攒动。
像一锅烧开了的水。
每一个从公告栏前挤出来的人,脸上都带着一种混杂着震惊,迷茫,还有一丝被点燃的兴奋的复杂表情。
“股份制?”
“啥是股份制?”
“公告上写了,就是咱们自己掏钱,买厂里的股份,当股东。”
“当股东?跟电影里演的上海滩大老板一样?”
“差不多是那个意思!以后厂子赚了钱,咱们就能分红!”
议论声,争吵声,询问声,在红旗厂的上空嗡嗡作响。
这则公告,比任何一次加薪的通知,都更具冲击力。
它触动了每一个工人最敏感的神经。
厂子,不再是国家的,也不再是厂长的。
它将变成“我们”的。
这个概念,在1988年的秋天,对这些习惯了埋头干活,按月领工资的工人们来说,太过新奇,也太过刺激。
临时设立的认购办公室,就设在厂部一楼的会计室。
肖伟业这个宣传动员负责人,嗓子都快喊哑了。
他站在一张桌子上,手里拿着一个铁皮扩音喇叭,唾沫横飞。
“都静一静!静一静!”
“我再跟大家解释一遍!”
“这次认购,完全自愿!一块钱一股,一百股起购,上不封顶!”
“大家量力而行,不要影响正常生活!”
“但是!”
他话锋一转,提高了音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