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护眼关灯

第51章 (第1页)

第51章

据前任典籍令口供,三年前兵部在修录南郡边界图册期间,有一卷舆图失落,卷尾批注载有军屯与盐道路线,后疑有官吏私藏未交,相关登记未入册。

而批注之人,赫然写着——杨洪。

......

中书台收到案卷时,气氛一度凝滞。

不为别的,单是杨洪三字,就是朝堂至今最大的一根神经。

你可以不爱他,但不能轻动他。

更何况,如今太子理政,杨洪虽未显职,却仍视为储君之师。

你在这个时候查他,查的不是一件案子,是东宫的脸面。

......

消息送达东宫当日,刘据震怒。

他一眼扫完案宗,眉目如霜:

此事三年前便有登记,未报是他们失职,如今却反咬一口,说‘批注者可疑’

这是查事,还是借题生风

辅政堂中,有人低声劝道:殿下,此事牵涉前任典吏、兵曹、图录数人,若真循线查起,或有波澜。

您若为杨先生出头,恐惹‘徇私’之议。

不如交给三署,自行议断

刘据沉默了。

他当然知道,杨洪不会留下这种失误。

这不过是有人借图册失卷之口,意图给杨洪打上一记任内遗案的污点,好让朝中摇摆者心生迟疑,甚至逼皇帝出面降级问责。

可现在,他若出手干预,就是将整个太子的公信力绑上杨洪的名字。

一旦被人冠以私护恩臣,他立储之后第一道根基就要动摇。

......

案卷送上那晚,东宫一片沉寂。

刘据独坐案前,一页页翻过从杨洪离开东宫至今的政务备案。

指尖摩挲着那行熟悉字迹,忽而轻声道:

你若还在,会怎么做

无人应答。

只有院外风过,竹影微晃。

——仿佛他真的不在了。

许久,刘据起身,写下四字批令:

暂缓议审

落款:东宫摄事·刘据

......

同时,他亲自遣人入旧馆。

请杨洪。

不是以命令,不是以权柄,而是——请。

翌日清晨,杨洪如约至堂。

依旧一袭素袍,不带佩章。

刘据未设座,仅摆一卷《江南图录旧册》,躬身道:

请先生教我,如何破此局。

杨洪看他许久,终是微笑:

你不是问我该不该保。

你是在问,怎么保,才不落口实。

刘据目光沉定:

我能担的,不怕。

我怕的是担了,却害了政权本身。

杨洪缓缓坐下,指尖一点案卷:

那就打蛇打头,不为自己辩,不为我洗,只查——兵部为何‘图册丢失三年,今日忽提’。

查‘为何只查我之批注,不查当年收卷者之印’。

你不需要保我。

你只要问一句:谁才是真正怕图册重现之人

......

刘据闭眼良久,终于点头:

我明白了。

保一个人,叫私情。

揭穿一张网,叫正道。

『点此报错』『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