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护眼关灯

第48章 (第2页)

第48章

杨洪彻底退出日常听政,只保留律典修订职责。

这是摄政权力的第一次真正分流。

不是杨洪不想控,而是他知道:

自己必须退。

退一步,太子才能走出来。

刘据初次独掌会审时,杨洪未入内。

那日审议一桩粮运漏仓案,涉三省七人,众人观望太子是否敢断。

刘据不作迟疑,翻案十页之后,下笔判文:

仓有漏、而吏不报,守土之罪也。

可调者调,可罚者罚,非罪者免。

一纸下,三省服帖,御史不言,连朝中素来泼冷水的裴迁,也私下评价:

太子之判,犹杨洪三年前初断‘墨案’时。

杨洪听闻,没笑,只道一句:

他走上来了。

这一年初夏,皇帝病短,不再常理朝政。

紫宸中书奏章,有近六成流向东宫。

而太子批复之案,七成无误。

当年那个讲策需他人提笔、理事需杨洪掩锋的储君,如今坐在案前,挥笔如风,气势自成。

杨洪再无一语辅政,只偶尔退居后堂,修律、阅史。

一次沈持进东宫见他,低声道:

太子如今,稳矣。

杨洪却道:

不稳。

若他真稳,便能让我彻底离开。

可现在——他还时不时要回头,看我在不在。

沈持沉默,过片刻才问:

那你何时走

杨洪望着殿外阳光,缓缓道:

再等一场风。

看他在风里,能不能站住。

夏雨初歇,蝉鸣入耳。

太子府内连日处理事务,章宗不断,朝事虽繁,却井井有条。

刘据独自坐在辅政堂正席,身侧无杨洪。

这一日,案前送来两封任调函,一封来自兵部,一封来自礼部。

两部协同推荐同一人——卫郎许鸣,拟任中部都督使。

按例此任应由东宫批阅,但两封荐文均附上圣前旧议字样,意图绕开太子直接核准。

刘据看着荐文,眼神微沉。

他没有立即驳回,而是将文书转至案侧。

这不是一封调任,这是一次阳奉阴违的试探。

所谓圣前旧议,指的是皇帝生病前曾在内廷口头提及过人选,但未发正式诏令。

现在兵部与礼部联手提人,等于在传递一个讯号:

你虽摄政,终究不是皇意。

这不是一个人来试,是两个部试。

杨洪若还在前厅,必能一眼识破,借此反击。

但他不在。

而这一次,他也不会出手。

刘据知道——这,是他必须独自应对的一局。

午后,辅政堂例行议事。

刘据没有立刻处理任调,而是先召六部辅议入席,提出另一件事:

东南边仓督办未满,需速补。

请三日内,各部推议人选。

这句话,看似无关,却实则为先发制人。

你若抢我调令,我便先行一步,逼你表态。

果然,工部、刑部、太常迅速回应,各拟一人。

而兵部与礼部,却无一字复命。

第三日,刘据亲赴礼部。

兵部尚书韦崇借故外省调阅,不见。

『点此报错』『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