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护眼关灯

第33章 (第1页)

第33章

申时,太学西堂,百官云集。

一张朱红长案摆在中央,两侧依次列席者,包括太常、礼部、兵部、御史、少府诸官,甚至连中书台亦派人旁听。

案前设二席,一为太子刘据,一为三皇子刘旦。

今日,不是廷议,也不是审策。

是讲道。

朝无明旨,帝未发诏,却因一份《皇子兵权论》掀起波澜。

众人都知道,今日的争,不止是文,不止是兵,而是——皇位。

刘据并未着太子朝服,只着素色常袍,长发束冠,身形笔直。

他站起身,向满堂众官一揖,开口第一句便不讲兵,而是:

今日之讲,非为辨兄弟之争,非为夺皇心之宠,而为一问。

太子者何皇子者何

满座静默。

刘据缓缓转身,在案上展开一卷帛书,抬眼道:

先帝有训:储君以德为先,以制为基。

故先议者,多在才德。今日,臣子斗兵之制,愚以为,应反本而问一言——何为‘德’

德,不在避兵,而在知兵何时不可动。

德,不在不权,而在知权何时不可为。

若以为凡储者不可问兵,不可识兵,不可布兵,则若有外敌,皇子亦不得提剑而前,岂非愚制

若又以储者得自设兵线、私养旧部,则一朝权在,万人从其言,朝无禁,法无界,是为祸胎。

他说到此处,顿了一顿,转身望向三皇子,语气未冷,却直击要害:

我不问皇上信谁,也不争百官赞谁。

我只问——今日列坐诸位,谁愿看未来的储君,手中无一兵

谁又愿看未来的皇子,兵未受命,自成军系

堂下数人面色微变。

杨洪站在堂外听到这里,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这才是一个太子应有的锋芒。

讲毕,刘据退坐。

三皇子刘旦缓缓起身,姿态稳重,语气平和:

兄长之言,冠冕堂皇,然以弟之见,太子之德,不在能言,而在能容。

兵制之议,自应归中枢调度,而非以兵者自控一方。

太子若以‘讲兵’自护,实非储君之容。

更何况,今日之策,皆出东宫幕僚之手,非太子亲裁。

我非争位之人,只愿劝兄长慎行,慎言——慎杀。

此言一出,堂内低声议论四起。

有赞太子义正词严者,有惧三皇子借杀机之说者。

太常卿眼见场面将乱,起身抬手:二殿下之辩,天心未明,人心可鉴。

兵权之议,不过制衡之端。

若言杀意,则非策本之意。

刘据却平静起身,答得干净利落:

弟之言,我不驳。

但我愿奉上《东宫讲兵录》一卷,署我之名,句句我阅,笔笔我批。

他将一册文书高举:我若今日不能自担笔,便明日不能自担国。

此言为据,愿陛下留证。

御史中丞立刻记下,低声应命:是。

此言一出,等于在朝堂上,将兵策真正从杨洪之策变为太子自言。

太子,不再是被谋士掩护的公子。

而是真正——登场。

讲策之后,众官未散,中书台命人封案传皇。

御前密议当夜即启。

汉武帝端坐于殿内,面前摆着两卷:

《皇子兵权论》三皇子版,《以身论道》太子讲录。

『点此报错』『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