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考试了,星瑶想着如果她的竞争者没有这些成绩,而她有的话,或许能稍微提高点录取机会呢?
再来圈定学校,选专业,最后从专业网站页面点进去看看每个导师的研究方向。
几天下来,专业和老师都看的差不多了。
圈定了美国中部几个学校,排名由前到后,这样到时候申请的时候也好拉开差距,排名在前边的用来拉高,排名靠后的用来保底。
然后就是套磁了。
说起套磁,其实就是要自己联系心仪的导师,问他缺不缺学生,看自己合不合适。
当然,对于星瑶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问有没有工资。
问了一圈下来,要么一些老师手上没经费,不能保证读博期间每年都有工资发,要么就是当年没有招人计划的,很快范围就缩小到几所学校的几个老师里。
按照网申时间,星瑶开始逐一投递。
可惜她忽略了即使老师说缺学生,有钱发,也有系里卡的。
星瑶的本科本来就不是出名的,加上自己还是本科首申博士,门槛就高了很多。
好巧不巧,最后有且仅有一所学校发出了橄榄枝。
这橄榄枝还不是大众意义上的录取通知书,仅仅是个面试邀请。
那也比全军覆没好啊!
星瑶收到了邮件,也只是稍稍激动了一下,便赶紧开始准备面试。
她没出过国,也不知道美国大学都是什么样的面试套路,只能是从网上搜索相关信息。
可是她收到面试邀请的学校也不是个太出名的,就连网上的分享都少得可怜。
像个无头苍蝇似的准备了几天,面试的日子就悄然来临了。
顶着时差,开启摄像头。
映入眼帘的是两位老师,一个年纪大点,一个稍微年轻一点,年轻的那个正是她邮件中确认过的导师,她在网上见过照片,说自己缺学生但不缺钱。
日常寒暄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