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护眼关灯

梨园那些事笔趣阁 第417章 (第1页)

入科班学艺,其艰辛非常人所能想象。

每日晨光熹微,便要起身吊嗓,“咿咿呀呀”之声,划破寂静黎明,无论寒暑,从不间断。

练身段时,压腿下腰,疼得冷汗首冒,却也咬牙坚持;走台步,一步一步,反复琢磨,力求稳重大气又不失灵动轻盈。

学戏之人,不仅要练得扎实的基本功,更要熟谙历史典故、诗词歌赋,方能理解戏中人物情感,唱出戏文的韵味深意。

过去,梨园行还有着严格的师承辈分和班规。

徒弟对师父,恭敬有加,逢年过节,必行叩拜大礼,平日里师父言传身教,徒弟悉心聆听,不敢有丝毫懈怠。

班规森严,诸如不许临场推诿、不许见班辞班、不许吃里扒外等,若有违反,轻者罚跪香堂,重者逐出梨园,永不录用。

虽规矩严苛,却也使得梨园秩序井然,技艺传承有序,保证了戏曲艺术的纯正与精良。

到了近代,梨园随时代变迁亦有新变。

民国时期,京剧西大名旦的评选轰动一时,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西位先生各展风采,他们不仅在国内演出频繁,还远赴海外,将京剧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世界领略到了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

同时,戏曲也开始与电影结缘,一些经典剧目被搬上银幕,如《定军山》,虽只是无声电影,却开启了戏曲电影的先河,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到戏曲的精彩表演。

新中国成立后,戏曲艺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zhengfu大力扶持,各地剧团纷纷成立,传统剧目得到挖掘整理,推陈出新。

新编历史剧如《海瑞罢官》《谢瑶环》等,在保留戏曲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精神;现代戏更是蓬勃发展,《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剧目,以革命故事为题材,用戏曲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战争年代的英勇斗争和崇高精神,这些剧目曲调激昂,唱词通俗易懂,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在全

『点此报错』『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