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护眼关灯

李隆基的纨绔皇孙良心推荐 第85章 (第1页)

李隆基还不解恨,首接下旨把周子谅全家流放广西,并且要求周子谅必须立刻出发,不允许周子谅在长安养伤。

可怜的周子谅先是庭杖被打了一个半死,接着就被官差上了木枷铁索,全身带伤流放,再加上路上官差的皮鞭折磨,最后死在了流放的路上。

而张九龄是张子谅的举荐人,他负有连带责任,也因为此事贬为荆州长史,其他蛊惑周子谅的大臣一个没跑掉全部受罚。

古代流放可不是旅游,流放的路上需要穿囚衣上锁链带木枷,并且还必须是步行的,人多了还会用绳子把所有囚犯串联起来,目的是防止囚犯逃跑,所以身体差一点的基本就死在路上。

《水浒传》里面武松被流放孟州时就是穿着囚衣带枷和锁链的。

周子谅一书生并且还一身伤肯定扛不住,说到底就是李隆基想换一种更为温和的方法弄死周子谅震慑群臣。

读书人这个群体唐朝时候都是这个熊样,更别说以后的宋、明、清和现在了,拉帮结派搞内斗那是得心应手,自从唐朝后期大量读书人进入朝堂开始,结党营私相互攻讦从来就没停过,唐朝最著名就是“牛李党争”。

清末内斗高手翁同龢被称作抗清名臣一点都不亏,翁同龢这人不贪财不好色,但是他和很多沽名钓誉的读书人一样自命清高一脖子犟筋。

他和李鸿章两人内斗而不顾国家民族安危,中日甲午海战战败虽然不能把所有责任全推到他们两个身上,但是二人绝对难辞其咎。

张九龄贵为名相,治国确实有本事,但是他以读书人姿态藐视皇权,排除异己和李林甫毫不逊色,二人就像岳不群和左冷禅,一个是伪君子一个真小人,下手是又黑又狠。

李倓本来想着和杨慎矜吵一架发泄一下怒气,但是后来就像杨慎矜说的如果身处他的位置,自己好像也好不到哪去。

李倓起身走到杨慎矜跟前说道:“杨太府虽门荫入仕,但也是读书人,很多道理比我清楚,谶纬这种虚无缥缈之事还是远离

『点此报错』『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