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开启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将要发生的每一件事。
可是,刚回到茅屋,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没肉吃。
此前十日,时熙仿若行尸走肉般存活,亦不知宋嬷嬷每日所喂何物,彼时她食不知味,仅为饱腹续命。
回至茅屋,宋嬷嬷着手准备晚膳,时熙亦上前帮忙,然尝试之下,发觉自己烧火不得其法,做饭亦一窍不通,只能蹲于一旁静看宋嬷嬷忙碌。
未几,宋嬷嬷便麻利地备好餐食,唤道:“西娘子,用饭啦!”
时熙满怀期待的跑过去,一看,还是刚来那天喝得那种带壳的杂粮粥,以及一碟小菜。
稀粥吃起来倒是带着一股谷物的清香,就是不太好下咽。
她胡乱的咽下一碗稀粥,吃了一碟小菜,觉得确实更饿了,肚子里没有半点油水,痨的慌。
趁着夕阳的余晖,时熙把这个家上上下下的翻找了一遍,发现吃穿用度都少的可怜,至此她才真正领悟曾经学过得“家徒西壁、一贫如洗”两词之意。
她长叹一口气,决定用睡觉来消除时时侵扰的饥饿感。
在因缺油而没有点灯的房间里,时熙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好饿,想吃肉。”
翌日,宋嬷嬷做好了朝食,看到时熙起身后,便放下手里的忙活,准备过来伺候时熙梳洗。
她作为一个现代青年,不习惯别人服侍,婉拒道:“嬷嬷,我伤己经好了,以后这些小事情我自己能做。
您辛苦了,快坐下吃饭。”
又是胡乱的吃完朝食,在这没有手机,没有电视,甚至连书都没有的空空的农家小院,时熙实在待不住,“嬷嬷,我去村里转转,你不要担心,中午就回来。”
宋嬷嬷刚想出声阻止,就见时熙拿起墙角的竹簸箕己经迈出了院门。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陌上的晚春风光让人欣喜,时熙心情大好,带着竹簸箕往河边走去,想了一晚,她决定去那条河边碰碰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