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留了,因为身上有块绿色的绣帕写着"楼"字而取名楼青青。
这个安济坊,是禾木镇用来收留老弱病残还有无家可归的人,当年的县太爷是个大好人,在几个富裕的镇上都建了安济坊,还鼓励镇里的富人出资,出资的能得到县里发的荣耀牌匾。
在这个县太爷任上的时候,有官家拨的粮食给安济坊,坊里也有官兵管理,每天施粥,后来这个饥荒过去了,坊里人就少了,县太爷也调走了,安济坊就没人管了,只有几个人实在无处可去待在这里。
缝补的老太太,禾家村本地人,叫何三奶奶,因为她老头排行老三,何老头走了以后,她因为婆媳不睦被赶出来的,她的儿媳妇出名的悍妇,儿子也是个妻管严,偶尔敢悄悄的送点米过来孝敬老太太。
帮忙晾衣服的小姑娘是阿霞,苦命的孩子,她们县里爆发了瘟疫,爹妈都死了,只有她活了下来,后流浪到了禾木镇。
两个小男孩,是大毛跟二毛,双胞胎兄弟,母亲生这下这对双胞胎难产死了,后来又娶了后娘,没过几年爹上山采草药摔下山崖,人也走了,后娘就改嫁了,还把房屋田地都给卖了,一点没给两兄弟留下。
这个院里,除了何三奶奶,都是些没有亲人的可怜人,当然何三奶奶那个儿子有也是聊胜于无,竟然纵容自己老婆把老娘赶出来。
半夏,是楼青青的发小,从小随着父亲何大夫经常到安济坊义诊,两人由此认识。
晚饭是何三奶奶做的,是菜粥,米混着野菜煮的,为啥知道是野菜呢,因为大毛二毛欣喜地告诉她今天他们哥俩发现了一个挖野菜的好地方,看起来附近的野菜都被他们挖的差不多了,难怪楼青青能写一整本野菜大全。
米想必是何三奶奶的儿子送的,好心的老太太,把米分给这几个毫无血缘的人。
楼晴晴第一次把粥的喝的这么干净。
安济坊青壮年劳动力就只有楼晴晴一个人,在另一个时代她是伸手要钱的学生,但在这里她得提前进入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