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花几经挣扎,决定每日更新一千字来完成自己的写作计划。
这对于作家或者或者作者来说实在是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张海花来说,她那个年代人还是用钢笔写作业,作文仅限于在每星期五下午两节作文课,字数限于六百到八百,有时候老师为了讲语文课还会去占去这两节课,题目常是命好的,譬如我的妈妈,最有意义的事之类的,那时张海花妈妈喜欢看闲书,粱羽生,古龙,琼瑶,吕梁山英雄传之类的,或者看几毛钱一本的小人书,那时张海花有个同学叫魏翠平,魏翠平父亲叫魏秋成,在大队当会计,定了一份报纸邯郸日报,在邯郸日报第三个版面会刊登一些文学,而在文学版面的一个角落会连载一些热火作品,当时就连载了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魏秋成把七剑下天山做成了剪报,厚厚的一叠,宝贝得很,但张海花因为上学要去魏翠平叫一声一块上学,便也留意到了,费了很大力气才借来,并且抓紧时间快快浏览完,那是八零年左右,别说手机,就连录音机黑白电视机都没有。
张海花邻居有个叫复魁的,在外面当工人,买了个半导体收音机,收音机会说又会唱,那时我们下街好几家就挤到他家里去听。
听梅兰芳说书,说岳全传,杨老将,小五虎演义,那时我有个同学叫保爱,她娘是东边的,跑了,她爹把她拉扯大的。
她爹叫金玉。
她爹有本书叫聊斋志异,写长白山人参棒槌,几品叶的书,我看了几页,就很稀罕,后来长大成婚后专门去找来读,再也没有当初的味道。
我的童年,在山沟沟里的农村,在需要规划的时候,怎么会有太大的阅读量。
那么又怎会规划自己成为作家?
我说这些,意思就是我通向成名之家的路其实是受时代约束,有一点点难度的,但是我已说过在这个脑梗病影响下,我已经处于混吃等死状态,这样一条路你不走是死路,你坚持走下去就当你在种你家的炭坡地。
只不过爸爸妈妈种的是红薯,土豆,你种